同學們,在學習上要舍得付出是成功的因素之一,總是計較得失的人是很難成功的。有些努力,看似無用,但只要你認真過,它也會給你帶來一些無形的力量,就像你讀過的書一樣,看似沒有意義,但它都會藏在你的氣質里,改變你的思想認知,拓寬你的眼界。同學們,當今社會對學習的要求要比以往大大的提高了,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已經成為社會在文化層面對同學們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香港英皇佐治五世學校招生電話:852-27113029
香港英皇佐治五世學校課程
一直以來,英皇佐治五世學校跟隨英格蘭的教育制度。不過,隨著香港主權移交以及教育界對英國教育制度的質疑,普遍指英國教育制度已不適合現時的英皇佐治五世學校。
經爭論后,學校將于2007/8年度改摒棄現時英國中學通用教育證書(GCSE)及通用教育證書高級程度(GCE A-Level)課程,改行國際學校畢業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制。
香港英皇佐治五世學校歷史
英皇佐治五世學校是英基學校協會歷史最悠久的一間。它的前身是1894年開幕、位于彌敦道136號的九龍書院(Kowloon College),后來更名為九龍英童學校(Kowloon British School);
1902年4月19日再易名為中央英童學校(Central British School),學生主要是居港英國人子女。原校由何東爵士捐贈興建,校舍為典型維多利亞時代建筑,但亦因應香港氣候環境,建有寬闊走廊,高樓面和金字瓦頂等。
該址由1991年7月19日起定為香港法定古跡[5],受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跡條例》保護,現改成古物古跡辦事處辦公室。至1930年,學校已經有超過300名學生;后來選擇搬遷到何文田現址。
主樓于1935年5月15日由時任香港總督貝璐奠基,并以他命名為貝璐樓(Peel Block)。1936年9月14日新校正式開放。其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學校被迫于1940年關閉,用作駐港英軍的醫院。
日治時期學校被日軍占用為醫院,有謠傳指學校草地曾被用作亂葬崗。戰爭期間學校損毀程度甚微,光復后被英國皇家空軍再度征用作軍醫院。其中一名軍醫在禮堂入口上方的大理石刻上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人類沖突的戰場上從來沒有)一句,語出丘吉爾于1940年8月20日在英國國會一場著名演說。
1946年夏季,學校重新開放,當時只有79名學生就讀。1947年起學校接受所有國籍的學生,并于1948年度學校頒獎禮時宣布改名為"英皇佐治五世學校",以紀念學校主樓奠基時的英國君主喬治五世。1979年,校方經過長期爭議后,決定成為英基學校協會旗下學校。
在學習上只有你勤奮好學,鍥而不舍,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如此就不會半途而廢,這就要有頑強的拼搏精神。在困難面前,如果你能夠在眾人都放棄時再多堅持一秒,那么,最后的勝利一定是屬于你的。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同學們只要把復雜的事變得簡單一點,就離成功近了一步。在做學習的時候,勤奮永遠是一個制勝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