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的北京市示范高中校,迄今已發展成為集高中、初中、小學、國際部于一體的“十二年一貫制”理工附中教育集團,包括理工附中小學部、南校區、東校區、通州校區、理工附中分校、理工附小等,充分發揮市級示范校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理工附中教育集團在保證本部持續高位引領、優質發展的前提下,采取“一體化發展,一貫制教育”辦學模式,全方位提升集團整體辦學品質。
建校70年來,我校形成了“人文奠基 理工見長”的辦學特色,以“守規矩、懂感恩、有教養、厚基礎、重實踐、會創造”為培養目標,涵養學生氣質形象——男生英俊(大氣、沉毅、擔當),女生淑雅(內秀、友善、文雅)。2016年任志瑜校長提出“發現教育”這一全新的教育主張——“秉持發現教育、成就每位學生”,讓每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讓每位老師成為最優的伯樂,讓理工附中成為最大的舞臺。在創新構建“發現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的過程中,學校逐漸形成了理工附中教育哲學“因發現學生而教育,為學生發現而育教”,促成理工附中成為全國首個“發現教育”研究基地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首個“基礎教育”研究基地。
一、教師隊伍優秀
學校以大花園理念“你是一棵大樹可以在這里參天,你是一株玫瑰可以在這里怒放,你是一棵小草也可以在這里青翠”構建理工附中溫暖大家庭,建設具有 “根的情懷、干的剛毅、枝的進取、葉的奉獻” 理工附中人品質的教師隊伍。
目前學校擁有一支教育觀念先進、治學精神嚴謹、敬業愛生、博學善導的教師隊伍,其中,正高級教師4人、特級教師14人、全國模范教師2人,占教師隊伍的5.26%,市、區級學科帶頭人及骨干教師109人,占教師隊伍的28.5%,高級教師160人,占教師人數的42.1%,博士及博士后9人、碩士研究生87人,共占教師隊伍的25%。此外,本校還擁有一支由高校、科研院所教授學者組成的專家導師團,各學科的海淀區兼職教研員共46人,形成了集團校區內教師共同體、市區內學習共同體和市區外學校建設共同體。
二、課程體系獨特
學校已構建體現“人文奠基 理工見長”辦學特色的“鉆石型”課程體系,通過學科基礎類、學科拓展類、PSC 活動類及人格養成類四類課程,強健學生身心健康,促成學生人格養成,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發展學生個性潛能。如:大學先修課程、大師領航課程和STEAM課程,以及“男神紅樓”、“舌尖上的化學”、“天文觀測”等深受學生喜愛的校本課程。在“發現教育”哲學的引領下,學校精心研制出《“發現課堂”核心要素量表》,建設新型、具有生命活力的“發現課堂”,通過“問、思、論、察、效”課堂核心五要素的融通落實,提升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同時培育“發現素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2019年12月4日,與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共同組織的主題為“五育并舉 課程育人 自主發展”的促進育人方式改革研討會,大大推動了學校課程、教學和學生自主發展的改革步伐。
三、教育科研實力見證
學校現有7個市級和23個區級規劃立項在研課題。2018年被評為“北京市基礎教育科研先進校”,是“中國好老師”基地學校。2019年5月,成功申報“北京市教師教育基地校”,成為服務于北京市教師培訓的重要基地,這是學校雄厚的師資力量、較高的教育教學和教研水平的充分體現了學校雄厚的師資力量、較高的教育教學和教研水平;同時語文、數學、英語、化學、生物等五個學科成為海淀區學科教研基地,是學校教育科研和學科教研能力的實力見證。
四、培養模式革新
學校與北京理工大學聯合創辦了“理工實驗班”,定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案;“藝術素養班”培育學生全面藝術素養,積淀人文底蘊,由最初與北京舞蹈學院合作到能夠獨立師資培養全面藝術人才;“武術實驗班”強健學生體魄,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科學實施分層、分類“選課走班”教學模式,研發閱歷課程——“發現之旅”,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五、特色發展突出
建立“創新人才培養協作體”、創建“少年科學院”、開設“創客空間”等,引領學生走入科學殿堂;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二十所名校建立了友好合作校關系,并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會員校,重點發展“一帶一路”國家文化交流項目,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作為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校,學校的棒、壘、排、田徑、武術隊多次奪得全國冠軍;金帆管樂團連續多年蟬聯全國管樂比賽一等獎,并多次出訪海外進行文化交流;科技項目每年有近400人次獲獎,其中天文奧賽更是連年獲得國際獎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六、育人成績顯著
學校設立“學生發展中心”,引領學生規劃人生、發展學業、成長心理,提高綜合素養。我校以“發現教育”為引領,從生涯、學業和生活三方面入手,充分發掘學校、大學、網絡和家長資源,建立學校、家庭、高校和企業的聯動機制,構建多通道的學生發展指導課程體系,幫助學生筑夢理工、揚帆起航、發現未來。
學校先后被評為北京市學生金鵬科技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實驗校、北京市學生金帆藝術團、北京市學生金奧運動隊、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全國體育傳統項目校、北京市藝術傳統項目校、翱翔計劃“物理與地球”領域基地校、中國STEM教育2029創新行動計劃領航學校、全國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先鋒學校、北京市校園文化建設示范校及德育工作先進校。2018年十八歲成人儀式被共青團中央選為向全國推廣的樣本。
學校多年來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如,“武漢方艙醫院提出者”、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列入“影響中國軟件開發的20人”首位的陳榕、引力波研究發現團隊成員陳雁北、申奧形象大使楊瀾、國際計算機學會中國理事會副主席劉云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