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洪武學校坐落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故里、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歷史文化名城----鳳陽,毗鄰1950年建校的安徽科技學院。鳳陽洪武學校于1986年7月28日初創辦于臨淮關鎮夫子郢村,是滁州市唯一一家擁有學籍的文武學校。弘揚和傳承響譽世界的中華武術這一民族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優秀傳統美德和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學校實行封閉式準軍事化管理。
鳳陽洪武學校是“全國百強省十佳”以文為主,以武術、體育、軍事訓練、、少年軍校、拓展訓練、武打影視演員、高校體育單招為特色的全日寄宿制學校;是國家正規學籍管理單位。
自辦學以來許多學生考取上海體院、武漢體院、蘇州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吉林體育學院、阜陽師范學院(阜陽大學)、安徽體院等高等學府;在各級各類武術比賽中共榮獲獎牌1000余枚;洪武學子參軍后在部隊受到部隊領導的高度贊賞,有的已經成為營團級干部,有的轉業后走上了政法系統的工作崗位。
學校以高校為依托,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為載體,以高校教授授課為引導,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發揮學生特長,挖掘學生潛能,注重素質培養,提升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使學生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引導學生勤自辦學以來,為社會、公安、武警部隊、保安部門、師范體育院校輸送了大批人才,經常參加“三下鄉”、市縣春節聯歡會等社會公益活動及為外賓表演武藝;從2000年開始已連續八年68人考取蘇州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吉林體育學院、阜陽師范學院、安徽體院等高校武術本科;在各級武術散打比賽中榮獲獎牌680余枚;十多次接受中央電視臺《晚間體育新聞》、安徽電視臺《體壇內外》《安徽市場報》《鳳陽報》等報社、電臺、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其辦學事跡載入《今日安徽》《安徽武林人物傳》《中國武術名人詞典》《鳳陽縣體育志》等書;我校學生成功的參與了《士兵的故事》《少林童子功》《少林俗家弟子》等影片的拍攝工作;96年元月16日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到鳳陽視察體育工作時和我校運動員吳霞親切交談;97年被安徽省體委、安徽省武協評為“十佳武術館校”,同年又被國家體委列為“百強武術館校”。李懷義全國拳擊比賽第二名,被北京武警部隊特招,現已在鳳陽縣體育局工作;張寶、張朝義為國參軍到部隊,現已成長為營、團級干部;蔣禮二OO三――二OO六年連續四年榮獲安徽省摔跤錦標賽冠軍。 二OO四年在全國武術邀請賽上榮獲八塊金牌并獲團體總分第一名,滁州市第三屆運動會上共獲五塊金牌、集體基本功第一名;在就業培訓方面,我校先后為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輸送保安人員近500人,就業率100%,據二OO五年跟蹤調查顯示我校的畢業生和培訓的專業保安人員業務能力強、素質高,深受用人單位的青睞。奮學習、快樂生活、健康成長,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05年在安徽省首屆傳統武術比賽中榮獲二十二項個人金獎,八項個人銀獎,受到社會各界高度贊譽并送我校兩句話“學文習武,鳳陽洪武,選擇洪武學校,成就未來目標”。 06年9月,鳳陽洪武學校藝術團238名洪武學子在首屆中國.鳳陽花鼓文化旅游節、中央電視臺CCTV-3《藝苑風景線》、《走進鳳陽》大型文藝晚會上,登臺表演了大型武術、藝術節目,現場博得了同臺演出的著名歌手屠洪剛和社會各界的熱情稱贊;12月洪武學校藝術團與張燕合拍MTV《鳳陽是個好地方》,2007年7月中央電視臺《影視金曲》連續一個星期播放《鳳陽是個好地方》,為宣傳鳳陽做出了一點貢獻。
學校武術藝術團經常參加中央電視臺CCTV-3《藝苑風景線》、中央電視臺《影視金曲》、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2011秋收行動”“糧安天下豐收中國”《走進鳳陽》、省市縣春節聯歡會、全國煤礦物資交流會、政府組織的《三下鄉》等大型公益文藝活動并為外賓表演中華武術及與著名歌星張燕合拍MTV《鳳陽是個好地方》、《滁州旅游》,精彩的演出博得了著名歌手屠洪剛和社會各界的熱情稱贊;十多次接受中央電視臺《晚間體育新聞》安徽電視臺《體壇內外》、《安徽市場報》、《鳳陽報》《中國青年報》等報社、電臺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其辦學事跡載入《今日安徽》《安徽武林人物轉》《中國武術名人詞典》《鳳陽縣志》《鳳陽縣體育志》等書,學校師生參與了《士兵的故事》《驚蟄》《第一書記》《沈浩》《鳳之城》等十幾部電影、電視劇、記錄片的拍攝工作。
校園環境:學校分為南北兩個校區,占地60畝,教學設備齊全、設備先進。擁有標準的教學樓、宿舍樓、訓練房、、學生餐廳、電腦室、遠程教育、網絡教學、有線電視、練功場、運動場。學校以高校為依托,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為載體,以高校教授授課為引導,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發揮學生特長,挖掘學生潛能,注重素質培養,提升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使學生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