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石城中學創建于1939年9月,是基礎教育的全省名校,江西省省級重點中學,地處石城縣。學校占地面積122.8畝(81866.67平方米),建筑面積33628.1平方米。教師辦公室38個,普通教室84間,學生寢室三幢共計226間,內部設施完善。建有56座的化學實驗室4間,56座的物理實驗室4間,56座的生物實驗室2間,電教器材室2間,理化儀器室15間,理化生準備室各1間,內部設施達到國家標準。計算機房6間共384臺學生電腦,錄播教室一間及一套錄播系統。圖書館建筑面積達1000余m2,設藏書室3間、資料室2間、閱覽室5間,藏書達 187762冊。有通用技術教室、美術教室、音樂教室、心理咨詢室各1間,塑膠運動場1個,塑膠籃球場多個。
石城中學最初名為石城縣立初級中學。1939年9月,石城縣立初級中學創辦,校址為琴江書院(現石城第二小學),校長廖鼎新,教職工共11人。當年招生2個班,計88人。由于學校規模太小,設備簡陋,不能滿足石城子弟求學之需,縣長劉益靜、縣人江西鎢砂局局長陳襄平、原國民革命軍軍需處長賴巨川與石城名流黃有志、廖鼎新、何逢春、陳郁芬等64人,向全縣發出為中學募捐建校舍的倡議,得到許多人響應。陳襄平慷慨解囊,獨捐銀圓2萬塊,陳郁芬、黃有志、廖鼎新、何逢春各捐銀圓500塊。當年組成校舍建筑委員會,并擇城北太極觀(即石城中學今址)為學校新址,建造新校舍。1943年,一幢擁有10間教室的二層教學樓和一幢禮堂相繼竣工。翌年,學校從琴江書院遷入新址。
1944年,石城簡易師范部并入,學校規模有所擴大。至1945年,已有教學班8個,學生416人。1946年,重組校舍建筑委員會,縣長沈遇春兼任主任委員,校長何逢春親自主持建筑工作。經多方籌資,新建師生宿舍28間,圖書室、廚房各一間,浴室一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學校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49年10月上旬,縣人民政府派員接管學校,并將私立峭山中學并入,校名改為“石城縣立聯合初級中學”。1950年3月,縣長羅林兼任校長,下設教導、總務兩處,恢復“石城縣立初級中學”校名。是年招收新生48名,加上原有學生共164名;教職工11名。當年畢業學生36名。
1952年,縣長唐榮彰兼任校長,縣政府撥款2423萬元(舊幣),供學校擴建校舍、增添設備。是年,教學班已增至10個,學生增至513名,教職工增至37名。1953年,建成教學樓一幢(10間教室,現名為“思源樓”),建筑面積906平方米。8月,遵省規定,校名改為“江西省石城縣初級中學”。
自1953年至1957年,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各項工作有一定起色。1953年開始學習凱洛夫教學法,貫徹老師負責制,探索教學規律。1957年新建禮堂一幢、廚房一套,辦學條件有所改善。是年一場整風和反右斗爭在校園中激烈展開,10名教師被錯劃為右派分子。
1958年秋,學校增設高中部,首招高中兩個班,成為完全中學,校名改為“江西省石城中學”。在“大躍進”的年代里,片面地實行以體力勞動代替教學,教學工作受到了嚴重干擾。這種偏向,到1960年才基本得到糾正。
1961年7月,首屆高中生畢業,參加當年高考,有19人被高等學校錄取,這是石城中學歷史上直接為高等學校輸送的首批新生。
1962年2月,石城初級師范(學生54名)并入,當年7月畢業。
1966年“文革”開始后,領導權被“紅革會”所奪,學校工作處于癱瘓狀態。1967年、1968年,軍宣隊、工宣隊相繼進駐學校。1969年1月,學校革委會成立,學校管理權被下放,由城關公社領導,校址遷至城關公社杉柏大隊原學校校辦農場,校名改成“石城縣五七中學”,實行半耕半讀。1969年收回縣管。1970年3月,改“三·三”學制為“二·二”學制,高、初中均修業兩年。同年恢復學校黨、團組織。1971年遷回現址,恢復“江西省石城中學”校名。
1977年,學校逐漸恢復正常教學秩序,并被列為江西省重點中學之一。全校有教學班21個,學生1117人,教職員工70人。是年,全國恢復高考,有19人考取高等院校。年終被評為贛州地區“紅旗學校”。初中、高中分別于1976年秋、1981年秋恢復三年學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學校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教學為中心的軌道上,石城中學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里,學校緊跟時代的步伐,銳意進取,不斷自我完善,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1978年,校舍建筑面積為8613.52平方米。至2008年,校舍建筑面積增至36798.07平方米,校園占地面積增至116.8畝。2019年,校舍建筑面積33628.1平方米,校園面積達122.8畝。
1978年,全校有教學班26個(初中18個班,高中8個班),學生1419人(初中941人,高中478人)。2002年停止招收初中生,2004年最后一屆初中生畢業,學校成為獨立高中。(2003年、2004年,石城實驗中學各招生2個班,掛靠石城中學,由石城中學代管。) 2005年、2006年學校擴招,每年招收高一新生30個班。至2006年9月,學生人數增至5799人,教學班94個(含8個補習班(5理3文),2個初中班)。至2007年9月,教學班增至95個(含9個補習班(5理4文),486人),學生5576人。此后,招生規模略有縮小。2008年秋季停止招收補習班,2010年恢復招收補習班。2019年9月,學校在校學生4803人,82個教學班。
1978年有教職工83人,其中教學人員70人,本科學歷22人,專科學歷24人。2008年9月,教職工增至330人,其中教學人員306人,碩士研究生1人,本科學歷260人。2019年9月,全校教職工312人,其中專任教師259人,在職教師中研究生學歷27人,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129人,省級骨干教師3人,市縣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91人,縣首屆教學名師7人,縣第二屆教學名師9人,縣第三屆教學名師8人。
建校以來,學校已為國家培養初、高中畢業生4萬多人,為高一級院校輸送學生2萬多人,培養清華、北大學生11人,為我國一 流大學(985工程大學)輸送優秀學生400多人。1979年,許曉明同學成為學校錄取北京大學第一人。1984年,陳明志同學成為學校錄取清華大學第一人。1987年,聶新平同學高考總分列全地區第1名,是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石城縣首個市文科狀元。2015年,許星宇同學以694分高居贛州市理科第1名,列全省第7名,是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石城縣首個市理科狀元。2019年,吳佳翌同學高考總分列全市理科第2名,應屆生第1名;同年,賴經浩同學錄取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成為建校以來錄取的首個空軍飛行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提出“石中夢”的構想,決心把學校建設成為贛南一 流、全省知名重點高中。“石中夢”是全體師生協力同心、團結奮斗的共同目標,是全體師生的不懈追求和責任擔當,具體內容是:到2019年石城中學建校80周年時,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全市中上水平;到2029年石城中學建校90周年時,建成贛南一 流省級重點中學;到2039年,石城中學建校一百周年時,基本建成全省知名重點中學,再奮斗十年到本世紀中期,建成全國知名重點高中,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
和風催得桃李芳,細雨滋潤青苗壯。在辦學理念的指引下,學校緊緊圍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一中心,大力實施精細化管理,積極推行高效課堂改革,努力培養師生良好習慣,積極點燃師生激情,全面構建優良環境,大力加強特長教育,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工作步入了科學發展快車道,贏得了“家長信任、領導肯定、社會歡迎”的教育口碑,打響了“學在石城”的教育品牌。
學校對建筑物和道路進行了統一命名,行政樓命名為“德正樓”,四棟教學樓分別命名為“致遠樓”“慶 同樓”“求真樓”“育賢樓”,校友捐贈修繕復原的十間教室命名為“思源樓”,三棟宿舍分別命名為“嫻靜樓”“雅靜樓”“寧靜樓”, 四條主干道分別命名為“博學路”“厚德路”“自強路”“創新路”。
以“讓師生享受幸福教育”為宗旨,堅持“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基”的辦學核心理念,堅持“把感恩當成習慣”的德育理念。堅持“管理就是溝通、服務和引 領”的管理原則和“任之必專,信之必篤,唯才是舉,各盡其能”的用人觀念。奉行“業績說明一切”的質量理念和“勇于創新,敢為人先”的發展理念。推行“五定五分五轉”的管理模式,實施“高中三年一盤棋”的管理策略。恪守“厚德勵志,求是尚新”的校訓,履行“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天職。努力鍛造“團結進取,務實創新”的校風、“敬業愛生,合作競爭”的教風、“自強不息,追求卓 越”的學風和“主動積極,開拓創新”的行政作風。辦一所“學生樂學、教師善教、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現代化優質學校,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責任、有激情、有情懷的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使石城中學成為贛南一 流、全省知名的重點高中。
建校八十年來,學校不斷發展壯大,獲得市級以上的榮譽主要有:江西省現代教育技術示范學校、江西省人民群眾滿意學校、江西省中小學和諧校園、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園、全省中小學幼兒園平安校園示范學校、全省教育系統“規范管理年”活動先進集體、贛州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贛州市“十一五”教育教學科研工作先進學校、贛州市文明單位、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中國創新教育示范學校、中國教育創新百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