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現代化教學設施齊全(每一間教室均配備了小媒體;擁有計算機教室、多功能報告廳、學生電子閱覽室;組建千兆校園網,真正實現信息共享)。學校關注師生健康和生活質量,2006年新建塑膠運動場和體育館,食堂獲溫州市食堂食品衛生B級單位。學校利用體制優勢,引進了一批特級教師、高級教師、省級優秀教師和名牌大學的三優生,選派教師赴英國雷丁大學進修,聘請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教授Danie B.Wright擔任學校顧問,并與該校簽訂人才交流協議。讓教師搖籃有國際視野,讓教育走向多元開放。
學校校風純正、氛圍和諧、全體教職工自覺遵守“崇尚實在、遠離浮躁、強化規范、告別蕪雜、追求精致、拒絕粗糙、創造特色、摒棄平庸”的32字管理和辦事精神,精心管理,用心做事,耐心育人。
德育上,建立以“規范—體驗—引領”為主線,以學生自我管理、自我評價、自我約束、自我教育為目的的德育模式。強調人文關懷,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組建了二十四個學生社團,定期舉辦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百科講壇、讀書俱樂部等各種活動,為學生打造一個自主發展的平臺,讓學生展現高雅、俊朗、爭先、創新的精神風貌。教學上,以教學任務“堂堂清”為標準,強調課堂教學高效率。以“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為原則,強調學生可以從容問學,怡然修養。另一方面,開設選修課、活動課,拓寬視野,鼓勵探究。
學校之間的競爭,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師資力量的競爭。如何使每一位教師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互相促進,從而提高整體教學水平?平三中在這方面做足了團隊文章。2004年,學校開展了微格教學研究,即把一堂課全程實錄到電腦里,然后所有備課組老師一起觀摩討論,針對“教師提問的有效性”等某一個話題或者課堂上的某一個鏡頭進行研究,互相取長補短。迄今,校園網上已經錄制了上百堂公開課,每位師生都可以隨時反復觀看,這里也因此成了教師的“學習園地”。
課堂之外,備課組的老師還要共同合作,編寫校本資料。“現在的輔導資料實在太多,如果讓學生自己選擇簡直不堪重負,所以我們讓每位老師都參與進來,大家共同合作,從題海中精心挑選并加以整理,最后由備課組組長敲定學生的課外作業。”副校長鄭知宏這樣介紹,他認為這種合作方式有效地促進了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今后,還將以此逐步做成三中自己的校本配套學習資料。”
為激發學生課外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學校倡導師生共同合作,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課題由學生自己來選,我和學生一起學習探討”,高三生物老師胡國勝回憶,他和6位同學一起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每逢節假日大家就聚在一起,上網查資料,實地考察,共同討論怎樣進行課題論證,學到了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順利完成了《平陽縣昆陽鎮固體垃圾處理現狀的研究》,這部近3萬字的案例圖文并茂,生動深刻,獲得了市研究性學習一等獎。胡國勝說,研究性學習改變了單純“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模式,使師生在更加平等的環境中交流學習,進一步提高了大家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