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創建于1958年,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與上海師范大學雙重領導下的市教委直屬市重點高級中學,面向上海市招生,擇優錄取,兼收走讀生和住宿生。截止2022年,浦東總校共有在校生近1000名,24個高中教學班;閔行分校共有在校生近500名,12個高中教學班;寶山分校共有在校生近100名,2個高中教學班。總校已于2014年2月從徐匯區桂林路搬遷至浦東新區,毗鄰前灘國際商務區,詳細地址為:上海市浦東新區浦星公路388號。2013年,學校建成了位于閔行區浦錦街道的上師大附中閔行分校,位于浦佳路91號,毗鄰上海戲劇學院浦江校區。2022年,學校位于寶山南大智慧城的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寶山分校正式招生。學校現擁有三個現代化校區,實行一校三區的一體化管理格局。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簡稱上師大附中,是首批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上海市六校聯考(原十校聯考)參加學校、上海市五所市教委直屬高級中學之一、世界名中學論壇成員之一 [3] ,創建于1958年。位于徐匯區桂林路,2014年2月高一年級全體師生已搬遷至浦東新區的三林地區。
學校屢獲上海市學生行為規范示范校、上海市德育先進集體、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上海市花園單位、上海市中小學讀書活動先進集體、市校本研修基地學校等殊榮。學校以“發展教育——讓每一個師生都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為辦學思想,依托上海師大,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創設讓每一個師生都能得到充分和諧發展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德育上有體驗的空間和時間,在課程上有選擇的空間和時間,在學習上有拓展與探究的空間和時間,從而真正擁有自主發展與創新的空間和時間。建立了70多門成熟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課程,涵蓋人文、科學、藝術、體育和技術等各個領域。“景觀文化課”“經典精讀”、“數學思維與素養”“英語文化”等系列課程以及機器人、天文觀測、物理DIS實驗、物理與信息技術、法語、日語、國際象棋、陶藝等成為成熟的特色課程。課程建設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保障。附中具有深厚的改革與探索傳統。“二期課改”以來,學校先后開展了以“實踐教學民主,革新教學方式”為主題的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探索。2007年一本率高達86%。在歷年高考中,高考一本率穩定在80%以上,清華、北大、復旦、交大、同濟上線率可達20%。學校師資力量雄厚,高級教師占56%,有特級教師6位,徐匯區學科帶頭人6位,名校長名師后備人選7位。2013年建成了現代化的上師大附中閔行分校,占地90畝,總投資近4億元,將浦江文化、國際元素和古鎮文脈有機組合,使閔行分校凸顯個性張力。閔行分校享有和上師大附中本部相同的招生政策。2015年學校整體搬遷至浦東新區,新校區占地面積147畝,環境優美。獨特的地理位置,生態化、人文化的校園環境,是優秀中學生求學成才的理想場所。本部三林校區和閔行分校兼招住宿生與走讀生,招收外籍學生。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在職教職工118人、91位教師中,高級教師占教師總數的56%,有特級校長和特級教師7位,上海市名師后備人選5人、區級及以上學科帶頭人11位、區百名優秀青年教師6人、近10位教師參加國家和上海市“二期課改”教材編寫工作。依托上海師大等高校,學校還組建了一支由20多位專家教授組成的兼職教師隊伍,定期為學生開展音樂、美術、文學等各類講座。其中,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郭祺偉更是帶領學校天文社,多次在英特爾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取得佳績。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學校依托上師大優質資源,注重師資梯隊建設,加大對教師進行繼續教育的力度,45名青年教師先后到高校研究生碩士班學習、半數以上的英語教師曾出國短期培訓,同時聘請外籍教師進課堂。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被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留學預科學院正式吸納為全國首批“高中國際教育項目”合作學校。CIFA(中國國際預科課程證書)已于2006年9月正式開班。給學生提供多方位多途徑的成才之路,學生在校期間可以同時學習常規高中課程和CIFA有關課程,獲得CIFA證書的學生可以進入國內留學預科學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以及英聯邦、歐洲、北美等國家的大學就讀。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上海市2049工程為指導,創辦機器人創新數字實驗室,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以學校拓展型課程、社團活動以及競賽輔導等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為依托,普及機器人技術,培養學生科學素質。 多人多次在市級以上機器人大賽中獲獎。在2006年全國第七屆“廣茂達杯”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現場DIY 比賽中,趙聰、徐舟曄同學獲一等獎;在全國第七屆“廣茂達杯”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足球比賽2Vs2(高中)中,朱佳騏、徐舟曄同學獲二等獎;在全國第七屆“廣茂達杯”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創新比賽(大學組、中學組)中,周晟輝同學獲三等獎;在全國第七屆“廣茂達杯”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創新比賽論文競賽中,趙聰、周晟輝同學獲三等獎。在2006年上海市中小學勞技學科智能機器人創新比賽中,趙聰、徐舟曄同學獲二等獎,周晟輝、朱佳誠同學獲三等獎。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上海市2049工程為指導,創辦機器人創新數字實驗室,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以學校拓展型課程、社團活動以及競賽輔導等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為依托,普及機器人技術,培養學生科學素質。 多人多次在市級以上機器人大賽中獲獎。在2006年全國第七屆“廣茂達杯”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現場DIY 比賽中,趙聰、徐舟曄同學獲一等獎;在全國第七屆“廣茂達杯”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足球比賽2Vs2(高中)中,朱佳騏、徐舟曄同學獲二等獎;在全國第七屆“廣茂達杯”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創新比賽(大學組、中學組)中,周晟輝同學獲三等獎;在全國第七屆“廣茂達杯”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創新比賽論文競賽中,趙聰、周晟輝同學獲三等獎。在2006年上海市中小學勞技學科智能機器人創新比賽中,趙聰、徐舟曄同學獲二等獎,周晟輝、朱佳誠同學獲三等獎。
由綜合三所設計的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遷建浦東工程項目,在公開競標中獲得專家的一致好評,成為中標實施方案。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為一所高標準、現代化的寄宿制高級中學。位于浦東三林世博地段,總用地面積為146畝,建設規模為36個普通班,30個國際班。地上建筑面積4785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指導思想:人文的校園、交流的校園、綠色的校園、集約型校園。設計理念:新江南書院——傳統文化韻味與現代教學模式的統一,將“寧靜致遠”與“共享交流”作為總體設計的主題,力求將“莊重與典雅,傳承與創新”作為形象塑造的重點;以江南書院為構思源泉,以南北軸廣場為中心組織教學區、生活區和運動區,將教學圖書樓、科學實驗樓、信息樓、行政樓、國際部和師資培訓中心等建筑群體整合,與環境有機共生。交往空間、互動校園——交往空間與活動場所的設計,是營造校園環境的關鍵,也是體現校園空間特色的重點。通過風雨長廊將南北不同的功能空間相互聯系,創造出豐富多樣的交流場所;大小各異的庭院相互穿插,形成一系列個性鮮明的室外活動空間。上師大附中在三林新校區的校址為:上海市浦東新區浦星公路388號。周圍的公交線路有閔行20路,761路等,地鐵8號線蘆恒路站。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閔行分校配備了完善的現代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標準田徑場,師生宿舍和食堂,美術教室、音樂教室,機器人教室,計算機房,體育館,游泳館等一應俱全,建筑規模為高中24個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