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德籍人士寶隆醫學博士在滬創辦了同濟德文醫學堂德文科,即同濟中學的前身。1924年學校改名為“同濟醫工大學附屬中學”。1927年改為“國立同濟大學附屬中學”。1950年6月,附中與同濟大學脫離關系,定名為“上海市同濟中學”。
1959年同濟中學被市教育局定為上海市重點中學。“文革”以后,又恢復重點中學時,被定為寶山縣重點中學。1985年轉楊浦區重點中學。
同濟中學占地面積3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0平方米。
建校100年來,同濟中學培養出了以吳孟超為代表的中科院院士六位,軍人李家順、姚乃強少將二位;培養出了以龔錦涵為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學者、專家、教授、企業領導等數不勝數;也培養出了以龍安定為代表的省部級黨的高級干部;同時還培養了焦晃、王正軍等一批著名藝術家和文藝工作者……學校在培養學生的同時也涌現了一批優秀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他們的名字永遠鐫刻在同濟中學的豐碑上。
如果你漫步同濟校園,你會被校園自然而生又歷史厚重的美所吸引,其中由校友出資,在校慶時捐建的三處文化景觀,即:院士亭、紀念雕塑、英烈石,韻味十足,被稱之為校園“三寶”。它們都是同舟共濟,為國為民的真實寫照,都在述說一句淺顯易懂的話語:“今天我以同濟為榮,明天同濟以我為耀”。
坐落在校園東部花園內的院士亭建于2004年,由著名演員、校友王正軍捐建。舊址為戰爭年代遺留下來的碉堡,屬不允許拆除的建筑。學校巧妙地利用此碉堡作基座,在其上建造了一座具有中國古典園林特色的六角亭,以彰顯和紀念同濟百年歷史上誕生的八位院士校友。亭外大理石板上刻有八位院士的簡介,亭內有院士語錄,激勵同濟人勤奮學習。院士亭現已成為楊浦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坐落在和一樓前的紀念雕塑建于2002年,由校友張思明(原上海梅山鋼鐵公司董事長)捐建。底座為黑色大理石,“同舟共濟”四個大字由原同濟大學校長李國豪書寫。上為帆船造型,顯示了同濟人同舟共濟、戰勝困難、奮勇拼搏、自強不息,到達勝利彼岸的奮斗精神、學校精神。
坐落在校園綠地西側紫藤架邊的英烈石建于2006年,由2006屆校友共同出資捐建。正面由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李昌校友題寫的“同濟英烈”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鮮紅奪目;背面鐫刻著十六位因保家衛國捐軀的同濟校友的名字。這些英勇先烈,令人肅然起敬。
同濟中學校園“三寶”是學校文化底蘊的見證,是學校文化內涵的傳承,在積淀學校歷史文化、凝聚學校文化特色和文化育人可持續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