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中學,創建于1958年的四川省蒼溪縣五龍中學校是一所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高完中,2005年9月批準為四川省 少年軍校。歷經五十年的風雨歷程,五龍中學不斷發展壯大。
五龍中學校園占地80畝,現有38個教學班,在校人數2300余人,辦學業績顯著,特色鮮明。學校地理位置優越,毗鄰國道212線,距蒼溪縣城僅25公里,是蒼溪教育的北大門;校園環境優美,被譽為“自然公園”、“天然氧吧”。由澳門政府投資2249萬元的災后重建項目已全面啟動,2010年9月將全面投入使用,屆時學校將以設施完善、功能先進、布局合理、環境優美的嶄新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為莘莘學子創造一個美麗舒適、溫馨和諧的讀書環境。
五龍中學立足于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的辦學宗旨,逐步構建了有自身特色的“人和興校,科研立校,質量立校”的教育教學體系,創建了“領導管理育人,教師教書育人,后勤服務育人,校園環境育人,社會實踐育人”的管理模式,開創了一條“立體發展、愛心育人,嚴格規劃,齊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新路子。學校擁有一支以知名教師為龍頭,高級教師、教壇新秀為中堅,思想好、業務精、后勁足、科研能力強的中青年教師為主力軍的具有現代教育思想、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學校有中學高級教師15人;享受政府津貼的教師2人;省、市級骨干教師8人,學科帶頭人20人,教壇新秀10人。近五年內,教師發表科研論文879篇,參加國家、省、市學科競賽獲獎412人次。
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求生存,以教研為先導,以課改為載體,實施分層教學,提高課堂效益,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初中升學考試連續六年居全區第一;高考文化、藝體齊頭并進,高考上線人數連年攀升,連續五年超額完成上級規定的高考任務。學校先后榮獲四川省“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依法治校先進集體”、“綠化示范學校”,市級“文明單位”、“德育先進集體”、“教學質量考核一等獎”、“育才選才先進集體”、“社會綜合治理模范單位”、“校風示范校”等榮譽稱號,學校是廣元市教育系統唯一的“四五”普法、“五五普法”省級依法治校理聯系點,被譽為省、市、縣“學校普法依法治理的一面旗幟”。學校的辦學業績先后被《廣元日報》、《蒼溪報》,市、縣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專題報道過,被《全國教育名校》收錄。
學校始終立足于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的辦學宗旨,與時俱進,以人為本,本著“人人有事干,處處有舞臺,時時有進步”的現代管理思路,從優化德育環境,優化教學環境,優化活動體系,優化評價機制及他們的互動效應來創設、探索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學校教育創新體系,形成“五育并舉,上下聯動,內外結合”的教育思路,構建了“領導管理育人,教師教書育人,后勤服務育人,校園環境育人,社會實踐育人”的多渠道育人途徑。
學校推行“校長全面負責,支部把關定向,行政會集體決策,教職工全程監督”的管理機制,所有基建工程和大宗物品采購、食堂小賣部的經營等一律實行公開招標,并積極推行校務、政務公開。為優化整合人力資源,學校本著適人適位的原則,實行一年一度的教職工全員聘任制,全面推行學校聘年級組長,年級組長聘班主任,班主任聘任課教師的聘任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實行全方位崗位目標責任制,從處室到年級,從干部到教職工,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分工明確,責權一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配合,優勢互補。
五龍中學長期堅持素質教育,恪守以人為本,注意營造潤物細無聲的人文環境,注意發展個性的人本管理,強調溫暖心靈的人性關懷,不僅把這些作為一種育人理念,更把這些作為一種實實在在的實踐,使之成為可親可近的教育行為,積極構建“以人為本”的教育磁場。
1、建立“以境育人,以物育人”的物質場——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以“體現文化品位、現代氣息和人文精神”為指導思想,以“美觀、簡潔、素雅、實用”為基本要求,著眼于環境文化氛圍對師生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實現“讓每面墻壁說話,讓每個景點育人”的目標。學校先后建立了150平方米的文化長廊和藝術墻,在校園醒目的位置,張貼有激勵師生奮發向上的標語和安全、文明警示語。校園文化氛圍濃厚,美化綠化上檔次,是四川省“綠化示范校”。
2、建立“以人育人,以人促人”的機制場——民主型班級管理模式。在“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合作精神、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心,是“民主型班級管理”的目的。其主要做法是建立“值日班長負責制”、“全員合作制”和“民主評估制”, 人人都有當值日班長的機會,人人都有管理的權利和服從管理、配合工作的義務,人人都能客觀公正地評價“值日班長”的管理效果。
3、建立“以人育人,以情育人”的愛心場——特別關愛工程,即做好扶貧濟困工作和后進生的轉化工作,關注留守兒童。每個學期,學校每位教職工幫扶一位貧困生和學困生,登記造冊,月匯報,期總結,確保幫扶的實效性。學校除按一定比例為貧困生減免學雜費外,還通過校團委、學生會組織開展愛心捐助活動,內引外聯,多方籌措資金,讓家境貧寒的同學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打消輟學念頭,減輕精神負擔,揚起奮進風帆。
4、建立“人人參與,寓教為樂”的活動場——德育系列活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校經常以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舉辦各種活動,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意志、品德、團結競爭、拼搏進取、遵紀守法、言行文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給學生搭建道德成長的平臺,編織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網絡。
5、建立“依法治校、以規育人”的生活場——寄宿式封閉管理。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學校投資10萬余元修建了圍墻,實行寄宿式封閉管理,嚴格安全檢查制度。
6、建立“規范統一,以紀育人”的紀律場——軍事化管理。自1995年以來,學校就以軍人正規化為標準,對學生實行準軍事化管理。2005年9月,學校正式被命名為,省軍區原副政委祝貴衡少將,廣元軍分區政委以及縣級主管領導出席了掛牌儀式,這必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紀律觀念,磨練學生的意志,鍛煉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