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北江中學怎么樣、好不好,大家可以通過獲取學校獲得的榮譽、辦學、宿舍條件、報讀優勢以及專業體系等信息來全面的了解,通過邦博爾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廣東北江中學的綜合辦學實力是很不錯的,下面就來具體看看廣東北江中學的具體內容吧。
一、廣東北江中學詳細介紹
1、廣東北江中學榮譽
2021年11月23日,被教育部辦公廳認定為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
長期以來,學校一直秉承“公誠廉毅”的校訓和“全實嚴勤”的校風,切實推進素質教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在各項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近10年來,學校在德育、計算機教育、勞動技術教育、體育衛生、勤工儉學、造林綠化等方面獲得全國表彰的就有12項次;獲廣東省表彰的有16項次。近年來,學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稱號,被國家環保局和教育部授予“全國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先進學校”稱號,被國家教育部授予“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稱號,被廣東省政府授予“廣東省模范集體”稱號。
2、廣東北江中學辦學特色
長期以來,該校能立足于本校實際,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不斷優化學校管理,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體制和機制,逐步實現了教育管理信息化、規范化、法制化和科學化。在進一步完善校長負責制的同時,健全和完善了學校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做“文明北中人”為宗旨的德育工作逐步規范化、系列化、科學化;以高中實施新課程改革為契機,以校園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為突破口,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北中教育科研工作條例》為依據,進一步深化實施科研興校戰略,使之成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從該校實際出發,積極推進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有效地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建立起適應學校改革與發展要求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學校后勤保障體系。另外,學校還注重采取符合人的心理和行為活動規律的各種形式和手段,從多方面激勵、調動師生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校各項工作整體協調發展,提高辦學效率。
3、廣東北江中學辦學成績
學校注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教學質量居全市之首,并進入全省前列。高考上第一批重點院校的人數占50%左右,上第二批本科院校以上占80%左右。2000年以來,該校保送及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共11人,占全市進入該校學生人數的90%以上。據不完全統計,近20年來,學校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和小發明小創造等競賽中,獲得省三等獎以上的獎勵近900項,其中獲國際金獎3項,全國一等獎53項,省一等獎190項,3次獲全國中學生數學聯賽廣東賽區第一名。1994年,學校被評為全國計算機教育先進集體,從1995年至1998年連續4年獲全國計算機分區聯賽廣東賽區團體總分第一名,1997年至2003年連續七年獲廣東省信息學奧賽學校團體總分第一名。學校堅持開展以田徑為主的體育活動,在省級以上的各種運動會中,共獲得93枚金牌、83枚銀牌、74枚銅牌,先后破了45項省或全國中學生運動會記錄。學校成為廣東省田徑傳統項目學校和原國家教委和國家體委首批確定的“培養體育后備人才”試點學校。2005年該校被省體育局和省教育廳命名為“廣東省體育特色學校”。
2007年11月24日,對于廣東北江中學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它將會載入廣東北江中學的發展史冊。在這個日子里,廣東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專家組宣布廣東北江中學以“優秀”等級順利通過普通高中教學水平評估,順利通過國家級示范性高中驗收確認,這預示著廣東北江中學進入了國家級示范性高中的行列,預示著廣東北江中學將會展現更加驕人的風采。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廣東北江中學就能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抓住機遇,提出了創建國家級示范性高中的目標,并緊緊圍繞這一目標制訂切實可行的創建發展規劃,在韶關市委、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千方百計改善辦學條件,狠抓教育教學質量,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績。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2004年秋季,廣東北江中學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廣東省新課程實驗工作樣本校,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廣東北江中學確立了新的課程理念,落實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扎實推進新課程改革,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促進了學校的全面發展,去年6月順利通過了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初期督導驗收,今年11月24日又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了普通高中教學水平評估及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驗收確認。
4、廣東北江中學宿舍條件
學校宿舍是標準的學生公寓,上床下鋪,配套設施一流。空間寬敞,光線明亮,干凈整潔,并且還有單獨的衣柜和浴室,非常的方便,具體分配情況根據學校安排為準。
二、廣東北江中學評價
校友評價
廣東北江中學學校擁有一支業務過硬、素質優良、經驗豐富、愛崗敬業的優秀教師隊伍。
校友評價
廣東北江中學擁有具備現代氣息的教學樓、實驗樓、電教樓、美育樓、體育館等一批設施先進的教學場所。所有的教室都建立了多媒體雙向電視網絡,配備了多機一幕、多媒體教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