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各省市的中考時間都是不一樣的,但大多聚集在6、7月份,而現在也已經進入了3月份,距離2021年的中考也沒剩下太多的時間,各大中學的學生也都進入了緊張的復習階段,但那是最近國家公布的針對中考的新變化,卻直接打得廣大中學生一個措手不及。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巴中中考改革最新方案。
巴中中考改革最新方案
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是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終結性考試,考試成績是衡量學生達到國家規定學習要求的程度和升學的基本依據,根據教育部和省教育廳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有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巴中市2022年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高中階段教育學校招生考試和五年制高職招生考試合并進行,實行“三考合一”,實現“一考多用”, 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科學的考試招生制度,加快推進全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加強素質教育, 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四川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巴中市 “實施四質工程培育時代新人”工作方案》等有關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改革精神,堅持科學規范,遵循教育和學生成長規律,使學、考招有機銜接,管、辦、評有效分離,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負擔。堅持公平、公正,不斷完善考試規則程序,營造嚴謹的考試氛圍和升學秩序。
二、學業水平考試
考試科目、時間安排及分值。
1.筆試科目。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筆試科目為:語文(含書法5分)、數學、英語(含聽力30分)、文科綜合、理科綜合。其中: "文科綜合” 含道德與法治60分,歷史70分,生命●生態安全20分(包含法律、安全、環保、心理健康、禁毒和反網絡詐騙知識) ;“理科綜合”含物理90分,化學60分。
2.考查科目。理化實驗操作和體育。其中:理化實驗操作考試含物理、化學各10分;體育考試采取“3+X" ( 3項必考+ 1項選考)方式進行,其中必考內容為: 一分鐘跳繩20分、立定跳遠20分、中長跑30分;選考內容為足球、籃球、排球和兵乓球中-項,分值為10分。
3.時間安排及分值。
(二)考核科目。考核科目為: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含勞動技術)、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心理健康教育和國防教育等。考核科目由縣(區)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畢業生所在學校具體實施。學校根據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日常表現按A、B、C、D四個等級進行評定。
(三)表達和呈現方式。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單科成績、考查科目和總成績均用分數表達,等級呈現。單科等級劃分區間: A等級為135-150分, B等級為120-134分, C1等級為105-119分, C2等級為90-104分,D1等級為75-89分, D2等級為0-74分。理化實驗操作考試,地理、生物結業考試及體育
考試成績參照以上標準劃分等級。總成績等級劃分區間: A等級為765-850分, B等級為680-764分, C1等級為595-679分, C2等級為510-594分, D1等級為425-509分, D2等級為0-424分。考核科目結果以”合格”與“不合格”兩種形式呈現,其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
(四)考生報名。全市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報名工作由市教育考試院統一-組織, 各縣(區)教育考試院具體實施,市直屬中學和經開區奇章小學初中畢業生報名工作由巴州區教育考試院統一-組織。
全市按照《巴中市2022年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報名辦法》( 附后)在”巴中市中考考生服務平臺”進行網上統一報名。全市所有初中畢業生都應參加學業水平考試,市內考生須具有本市初中學籍,市外返巴考生需提供初中學籍證明。未參加考試的學生,不得報讀普通高中和五年制高職大專。
巴中中考報名條件
全市2022屆所有初中畢業生應參加學業水平考試,報名考生須具有巴中市初中學籍;市外返巴考生需提供初中學籍證明。下列對象不能報考:
(一)已取得高中階段教育及以上學校學籍的在校生。
(二)在校初中修業年級學生(藝術、體育類院校及綜合類院校藝術、體育、幼功類專業除外)。
(三)因觸犯刑法已被有關部門采取強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三、報名地點
(一)在校初中畢業生須在初中畢業學校統一 報名。
(二)市直屬和經開區由巴州區教育考試院統一負責。
(三)市外返巴考生回戶籍地縣(區)教育考試院報名。
家長可以多關注這方面的政策動態,能夠掌握第一手信息,就能應對得更加從容,如果家長還是不放心,可以在開學后,跟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老師的專業意見更有參考價值。學生在初中階段,除了重視文化課的成績之外,也要適當地鍛煉身體,這樣才能身心健康的成長。但無論做何改變,都是為了讓學生成長得更好,與其擔心的坐立難安,不如以不變應萬變的從容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