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進入初中之后,由于生理和環(huán)境方面的改變,讓很多同學都產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反叛期,青春期。這個時期很多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都有很大的起伏,下邊小編將給大家整理一下有關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家長朋友可以注意了解一下,做好應對和教育措施。
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學生出現(xiàn)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學生身心發(fā)展等內部因素,也有來自環(huán)境與教育影響等外部因素。
1.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原因
中學生的身體發(fā)育較快,漸趨成熟,但心理卻很不成熟。這一時期充滿了矛盾,是一個很不穩(wěn)定的時期。
(1)隨著身心發(fā)展的加快,中學生自我意識有了新的飛躍,不再愿意接受教師和家長的“保護”,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樣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師仍然只看到他們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們當孩子看,還一味要求他們聽話和服從。老師認為學生不聽話,學生認為老師不尊重他——這種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2)強烈的好奇心,特別是對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們對于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尤其是對那些受到封閉禁錮的事物,向往之情更為迫切,以至于產生你越不讓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3)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的發(fā)展,使得他們開始喜歡爭論,對生活中和書本上遇到的各種問題總愿意獨立地衡量是非、判斷曲直。對老師和家長的教導,他們常用批判的眼光來審視;對書本上的一些定論也會提出質疑。因此他們很容易把老師的勸說、告誡看成是“管、卡、壓”,是吹毛求疵,是對自己的嘲弄,是對自尊心的傷害,繼而產生逆反心理。
2.學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有些教師的觀念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對學生出現(xiàn)的思想和行為問題,不是耐心引導而是采取強制甚至違背學生個性的方式要求學生服從。這樣的做法,由于脫離學生的需要,超出學生的承受能力或認知水平,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2)有些教師的教育方式方法不當,不能充分尊重學生,處理問題時常常未經(jīng)深思熟慮,不問青紅皂白,采取過激的措施;教學時不能因材施教,而是搞“滿堂灌”“一刀切”,導致基礎差的學生產生厭煩情緒,長此以往必然產生敵對情緒、逆反心理。
(3)有些教師自身言行不一,教育學生要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行為準則,但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卻又是另外一套。這種矛盾行為會大大降低教師的威信,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和社會的原因
(1)家庭破裂使一些學生在家中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鼓勵,形成孤僻的性格,產生自卑的心理;某些家長脾氣暴躁,對子女要求過高,方法簡單粗暴,導致子女心理壓力過大;還有一些父母視孩子為“太陽”,無原則地遷就孩子,甚至包辦孩子的一切……其結果,都可能導致學生執(zhí)拗、暴躁、易沖動、刻薄、自私等不良心態(tài)的產生,稍不如意,就以吵鬧、打罵等方式對抗他人。
(2)社會影響因素更加廣泛復雜,內容、形態(tài)、渠道也多種多樣,特別是當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都可能影響敏感而好奇的學生,腐蝕他們稚嫩的心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一種逆反心理。